注意: 正文中红色的字:眉批。
红色下划线的字:好词靓语。
抗疫之光温暖我的心
作者:李曼
(1)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这一年,迎来了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让人们措手不及。危情下,有一群人,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最前沿。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先锋人物。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是无休无眠的建筑工人,是工作在抗疫战线上的每一个人。身处疫情的黑暗中,他们犹如一道光温暖着我的心。 眉批:本文没有合理安排开头段。
(2) 我的叔叔也是这道光中微弱的一缕。
(3) 叔叔是一名记者。2月9日中午一点,他正在家中吃饭,接到当天下午前往武汉的紧急电话。他顾不上吃完饭,赶紧准备行李,带着家里仅有的6个N95口罩出了门。满眼流泪的妻子没敢下楼送他,12岁的儿子帮他拿着行李,送到楼下。“爸,记着给我每天打电话!”在楼道口,他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走到小区门口,他再次回头,儿子还在原地站着,向他挥着手,他的泪水悄然而出。
(4) 到了武汉,他并没有急切的投入采访中,而是去请教医护人员如何自我防护。经过反复训练和实操,熟悉和掌握了加强自身防护的流程,为他探访方舱医院、零距离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眉批:人物出场环境描述比较具体。
(5) 刚来武汉的时候,街道上空荡荡的,武汉的白天与夜晚一样安静,不见往日的繁华与喧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他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莫名的焦虑不安。在武汉采访期间,他的心情就像武汉的天气,时雨时雪、时阴时晴,不断起伏。
(6) 到武汉的第二天,因采访存在潜在未知风险,为了方便穿防护服,需要把头发剃光。他为此纠结了一上午,30年来他没有剃过光头,但为了便于开展采访工作,他不后悔做出这个决定。为了摸清300名医护人员信息情况,他从领队手中要了一份人员详细名单,按照名单信息,他和各个医院带队进行交流沟通,很快摸清了医护人员的个人情况,为采访和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7) 在采访中,他了解到了许多,一些医护人员背着家人,悄悄来到武汉。很多医护人员都是眼含热泪地讲述在武汉亲身经历的事情,听得他也跟着流泪。回到驻地房间,他满脑涌出的都是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写着稿子,他不时泪流满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在武汉采访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流下的眼泪,积攒下来,有他10年流的眼泪总和。 眉批:语句简洁明快。
(8) 他所在的第五批医疗队主要负责收治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身处抗疫前线,采访报道面临不确定的未知安全风险,人很难不恐惧。作为一名记者,如何安全顺利进入方舱医院,在复杂困难的采访环境中捕捉到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这就要靠记者的新闻敏感。在方舱医院采访时,需要身穿三层防护装备,眼戴护目镜,因为他全身被包捂的太严实,经常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有时候他感觉憋得快发疯了。采访结束后,他的内层衣服也都湿透了,回到驻地酒店房间,时常头晕恶心。病毒传染让不少人产生恐惧,但叔叔不曾在采访工作当中退缩。
(9) 在武汉他收获的还有很多感动:2月中旬,武汉抗击疫情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他的身心也处于疲惫期,郑州市一位医护人员将医院配发的胸腺肽针,“偷偷”注射给了他。在武汉抗疫期间,他还收到三份抗疫礼物:第一幅素描画像,第二幅他的肖像剪纸,第三幅彩铅人物画。
(10) 3月10日下午2点半,伴随着武昌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批患者,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均已“休舱”。这30余天的历程,对于武汉以及全中国来说,都值得载入历史。这一个多月,方舱医院完成了“史诗级”的救援任务,并成功帮武汉扭转了战局。
(11) 建造方舱医院是一个创举,它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应收尽收,不漏一个”的关键举措。当时提出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建设方舱医院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在社会危难的关头,我们不是靠说,而是靠体制的力量,从上到下,祖国的四面八方倾力支援,以实际的行动,中国才抗住了病毒的肆虐,最大限度地收治病患,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12) 4月8日零时起,封城长达76天的武汉终于解除封锁了! 眉批:我好像看见了一些人物的动作。
(13) 从驻地前往机场途中,武汉公安民警纷纷列队敬礼,并以警车开道这最高礼遇方式为他们送别。沿途中,路边执勤的民警向车辆敬礼,向白衣天使们、向来武汉支援的所有英雄们表达心中的敬意!
(14) 这个英雄凯旋的场景,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21年来,感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
(15)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啊。”在中国大地上,奔赴前线的专家学者、辛勤付出的医护工作者、舍己为人的志愿者……他们无时无刻都温暖着我的心! 眉批:基本符合题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