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正文中红色的字:眉批。
红色下划线的字:好词靓语。
众渡,众渡,何以找寻前路?
作者:高芷菁
(1) 顾炎武有言:“智者不袭常。”的确,如若不是伽利略摒弃随波逐流的思维,着手实验来追求真知灼见,我们依然沉浸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悖论里—取而代之地追随阿基米德的“硬核”理论。放眼当下所处,吾辈欲避免走入误处,必要过渡众人言语,才能找寻正确前路。 眉批:开篇就押题,很好!
(2) 四顾,四顾,何地才是归处?
(3) 春秋时期,“至圣”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然而,探访四处,得到的不过是委婉地礼拒。“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跟随孔子的弟子也接连逝世,只剩耄耋白发的孔子在寒风萧瑟处,独自品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
(4) 流转九州,贯通四海,只因与众位君主和百姓的所思所求不同,颓然落得凄凉。想来在那个时期,辉煌延续数千年的儒家学说已然失去了光彩。孔子虽四地寻顾,却是从未得到归处。
(5) 众语,众语,何为才能引路?
(6) “蜜蜂是怎样发出嗡嗡声的?”面对这个问题,中外科学家未经手实验,却异口同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7) 面对权威的“硬核”,一位名叫聂利的小学生勇敢地提出了疑义,并锲而不舍地观察蜜蜂一年多,最后用放大镜发现了蜜蜂身上的发声器。
(8) 吾辈也应不畏众人言语,坚信一颗石子也可以溅落江河,激起千层浪,开辟前行之路。
(9) 迷雾,迷雾,何作才成光幕?
(10) 还记得新冠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吗?他对疫情的发现,本应被赞誉、受重视,然而最终摆在他面前的,只是一封白的刺眼的劝诫书。
(11) 如果前方尽是灰蒙蒙的迷雾,你是否愿意无视众人蜚语,化为光幕,毅然为人们开路?……只是此刻,冰冷死寂的墓碑之下,英雄早已阖上了双目。 眉批:标点疑似有误。
(12) 难渡,难渡,何以找寻前路?
(13) 曾读过这样一则小说:当猎人捕藏羚羊时,不急于捕捉浩浩荡荡的羊群,而是先击毙头羊,再趁其群龙无首时,一网打尽。
(14) “硬核”医生的无心一言,众人反应的千姿百态,不也如同藏羚羊群?如今社会喧嚣浮躁,不仅是健康问题,在其他问题中那些卓越的、多数的声响也被放大,而视若无睹使我们自身被降噪,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冷静剖析的能力。 眉批:段内逻辑不够周延。
(15)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吾辈唯有以自身为舟,用审判作渡,才能刺破茫茫迷雾,为振兴中华觅到归宿;才能织就浅金光幕,在曙光乍泄中找寻前路。 眉批:分段过多,导致论据分散,有些段落可以合并。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