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景明的作文
薛景明的主页 » 查看作文

  孤独的团结 890 类别:原创   发表时间:2020-08-09 23:44 已有 891 次阅读 指导老师:金改红   所属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

作文自动评测数据(本评价语料为自动评测,仅供老师写评语时参考!)

注意: 正文中红色的字:眉批。

红色下划线的字:好词靓语。

当前作文字数: 1652 段落数: 11 句数: 36

孤独的团结

作者:薛景明

(1) 人与人之间,即使再怎样的亲密无间,也终究是隔着两层皮囊,身体内的灵魂始终得不到触碰。从而自出生至死亡,人们内心总怀着一种孤独感,不时诱发心中的悲凉与怆然。 眉批:留心周围事物,

(2) 但正是这种不可磨灭的孤独感,驱使着我们的凝聚,正如一座座汪洋间本无关联的孤岛,奋力地去接壤。

(3) 人们想得到认可和关怀,灵魂深处的摇曳是对另一个灵魂回应的渴望。

(4)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生理上来讲,人的意识形态、行为能力皆是自出生以来就 眉批:个别标点使用不当。

(5) 受身边的人和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你周围的一切都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固有的,所以他人的认可或是质疑都能够通过你们之间的纽带,直达心底。从心理上来讲,没有人会热爱永恒的孤独,所谓清高的隐士大多是对自己弱小无能的愤怒,无力改变现实中的黑暗,转而一人投入深山,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真正的勇士应当不惧风浪,在暗无天日的惊涛之间历经九死一生,最终拨云见日,或是为伟大的事业献祭出自己的生命,而非枯等在平静的港湾直至暮年,碌碌无为。你的冒险,不单单只属于你,它是对前人之路的继承,为后人之途的指引。哥伦布满怀壮志的出航,布鲁诺在烈焰间的呐喊,李时珍踏遍山川尝过的百草,林则徐顶着压力毅然销烟……他们的灵魂跨越了历史的长河,依旧拥有着不朽的力量,直击世人的心灵,带来久久萦绕心头的感动与震撼。我们对他们的认可,更多的是对自己梦想的认可,对有志者事竟成的坚信,对天道酬勤的笃定。灵魂相隔千年,因为对彼此梦想的认可,产生了不平凡的共振。

(6) 人们应怀有同情和悲悯,心中的丧钟不但为自己,还能为他人而鸣。

(7) 在这个世界上,全体人类组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每一滴鲜血都应伴随着泪如雨下,每一声悲鸣都该有响彻天地的回音,每一场灾难都是对这个整体的冲击。但在现实之中,灾难往往只有发生在自己以及周遭人的身上,我们才会有撕心裂肺的痛楚。陌生人的不幸在普通人的嘴里大多情况下只是一种无聊时的谈资,这种对他人不幸的消费只会让心灵冻结,温热的同情不会再流淌,只余下无感情的死寂。巴黎圣母院的那场火,让一些人的丑恶嘴脸彻底暴露,可悲的欢呼从他们无知的嘴里发出。人类文明结晶中的瑰宝,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于何时何地,我们该做的只应是呵护它。当它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时,也应有一种人类普遍该有的哀伤从心底萌生,这是对艺术的敬意,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敬意。请让你心间埋藏着的那份同情心苏醒,这是全体人类的不幸,而非个体的悲惨际遇。古今圣人,对于世间万物都有着无差别的悲悯,每种生物都有着需要抚慰的可怜之处。别再问丧钟为谁而鸣了,丧钟为你而鸣。 眉批:语句有节奏感。

(8) 人们都趋向集体和团结,在人群中寻找心灵可以寄托的温暖,在人群中寻觅个人的价值。

(9) 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往往会成为评书小说中所歌颂的对象,可在现实中,这种浪漫的传奇故事却很少有机会发生,更多的是众人凝聚之力,可生火,可断金。集体意味着安全感,意味着联系和羁绊,可没有动力和目标的集体只能被称作乌合之众。集体团结的力量应当由成员的努力汇聚而成,所有人朝着一个方向奋进,众行者才易趋。集体有大小之分,这世间最大的集体,叫做人类文明。会有冲突,会有摩擦,但人类应当是命运相关联的一个整体,也必定会成为一个不可分散的整体。宇宙之大,非一国之力可探索完全,未知的危险需要人类共同抵御,可能的机遇需要人类一起把握。你看过往,千百万年前的参天古树之下,人猿眼中的警惕随着互相分享食物而消散;再望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船,也必将在全体人类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

(10) 对于苍茫的天地而言,个体实属渺小如尘埃;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人类文明也就渺茫如星子。无尽的孤独感包裹着我们,也包裹着人类文明。但正因如此,人类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高举着火把,誓要点亮这天地。

(11) 当孤独的个体握紧了对方的手,磅礴的团结的力量,也就由此诞生。 眉批:结构层次条理不够清晰。

指导老师点评说明: 以下区域为指导老师点评区域,若您无法点评,请先核对此作文的指导老师名称与您的账户真实名称是否相同。

扫描二维码
手机看作文
版权说明: A类权限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并且此作品系首发于郑州教育信息网作文博览频道。我同意郑州教育信息网作文博览频道作为此作品版权的独占代理人。在撤销本委托之前,我不再将此作品投给其他媒体,有关此作品发表和转载等任何事宜,由郑州教育信息网作文博览频道全权负责。未经郑州教育信息网作文博览频道转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