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正文中红色的字:眉批。
红色下划线的字:好词靓语。
作者:苏心悦
(1)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青羊区浣花溪畔,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眉批:开头押题写,再运用修辞手法,才可能写出一个漂亮的凤头。
(2) 假期旅行,我和爸爸入住的酒店抵临草堂,也就有了晨曦暮霭中,多次拜谒的机会。浣花溪附近遍布公园,地面随处可见刻有杜甫的诗句。杜甫先后在草堂居住近四年光景,创作诗歌240余首。水声潺潺,竹林幽幽。流连其间,我沉浸在滋养诗意的天籁萦绕中。
(3) 古人常以能否登临大雅之堂,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雅正或粗俗的标准,也是成语“不登大雅之堂”的由来。“大雅堂”是草堂景区地标性建筑,气势恢宏。堂前正中空地上,一座杜甫铜坐像,掩映在劲拔挺秀的雪松、银杏之间。诗人清矍长衫,盘腿侧身,似乎垂足坐于川东江崖之上,俯视脚下的流水,哀民生多艰,沉吟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 进门处是杜甫、黄庭坚、杨素三人的塑像。陈列馆中,井然有序地摆放着黄庭坚手书,杜甫诗碑,以及古今名家的诗词文赋等。虽不是同一时代,但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峰。院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遍植杨柳、芍药、百合等花木。与百米墙外的繁华街市,宛若隔离于两个天地,更加衬托出“大雅之堂”的殿堂神韵。 眉批:留心周围事物,内容描述有场景感。
(5) 一条两旁栽满鲜花,通向居所的小路,被诗人唤作“花径”。影壁上有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作为草堂的打卡圣地,称为“草堂影壁”。花径尽头,踏过一座横架溪流的小木桥,已然看到几间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川西农居。柴门是草堂中轴线建筑中,体量最小的,原本是杜甫营造屋舍时所搭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给它取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名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它在杜甫的诗句中经常提起,可以看出柴门虽然简朴,却给诗人平添出许多的生活乐趣。
(6) 杜甫7岁能诗,15岁扬名,可待离开故乡之后,却是一路仕途不畅,命运坎坷。流落成都居无定所,依靠亲朋的资助,在浣花溪边修筑草堂。从选址建房到生活用具,乃至花草树木,皆是别人相赠。杜甫将这些朴实的人都写在诗中,聊以作记。或许,只有诗歌才是上天赋予杜甫的全部。他不是用笔,而是用血泪,用心声书写着史诗般的绝唱。
(7) 眼前是真正的“草堂”,只有几间茅草屋。客厅、寝室摆有简陋的竹木桌椅,让人能够真切目睹杜甫当时生活的窘迫。我打开手机和同学视频,与好友分享感受课本中描写的茅屋,不胜感慨。
(8) 在那个不眠的雨夜,勉强赖以栖身的茅草屋顶又被强风卷走。困顿潦倒中,杜甫奋笔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最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在自己和妻儿受冻挨饿,“雨脚如麻未断绝”之时,还想着普天下像自己一样的“寒士”。他“倚杖”独立于滂沱雨夜,疾呼直抒忧国忧民之情,激越轩昂的铮铮誓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份舍我其谁的担当,令人赞佩,又让多少人望尘莫及!也因其博大的胸怀、高远的境界,杜甫成为了后人精神追求的高标!
(9) 漫步在工部祠、诗史堂,还有黑色石刻环绕的碑廊,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多种版本的杜诗陈列在展台中,泛黄的纸张,无声诉说着过往年代的跌宕起伏。一些熟悉的诗文隐约可见,对于爱好书写、文笔尚浅的我,一路缓步观瞻,谦卑仰望。
(10) 草堂园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无处不在的诗词楹联,题写在画屏上、摩崖在石壁上、铭刻在廊柱上,这些文字似乎在风中翩然舞动,让每一个慕名而来游人心潮起伏。 眉批:结尾再次点明中心。
热门作文
年级热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