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正文中红色的字:眉批。
红色下划线的字:好词靓语。
作者:苏心悦
(1) 斑斓,来形容苏轼奇崛陡峭的人生逆旅,真是浪漫而精准。一生坎坷,满襟豪情,旷世斑斓。感动于这样的苏东坡,感动于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先生的倾心力作,也感动于语文梁老师的签名赠书,川川而海,千年共婵娟。 眉批:开头简洁明了。
(2) 自己对苏轼的了解,过去受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的影响,觉得其一生都是乐观的。张先生对苏轼的喜爱毋庸置疑,但他同时很理性地指出东坡也只是个凡人。有他身上的优缺点,也有他跨不过去的坎,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东坡。全书从“源与流”开始叙述,到“大河入海”临近尾声,引导我再一次全新的思辨,全方位体悟苏轼的旷远豁达,川不辞盈。既赞赏晴日里的水光潋滟,又感知阴霾中的暗流涌动;嗟叹波澜壮阔处,抚慰风平浪静时。
(3) 品读“细腻耐烦”一节,篇幅很短,介绍苏轼诗文急就,是快笔和神手。这些内容似乎和细腻耐烦没有关系,但这四个字评价苏轼对人对事非常恰当。苏轼细腻而不做作,引经据典而浅显易懂。他兴趣广泛,聪颖过人并始终亲力亲为,每样都能做到最佳,是跨域的天才。他的专注度和洞察力,远超常人。有能力而耐不住的人,只能是流星。真正的才能,必来自工细和用心。他的“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漫长的贬谪生涯,就是在极其耐烦之下度过的。连东坡肉、东坡羹这些名菜,也都是需要耐心煨煲,才能成就美味。
(4) 这个有趣的人啊,爱吃爱喝,爱奇闻异士,爱任何有色彩生机的事物。用非常具体的自我释然欣悦,与颠沛流离的生活作抗争,让匆忙的时间变得自在和慷慨。苏轼的诗文,只是他从政之余的副产品。山川草木,万物皆可咏;耕读游宴,诸事俱能文。正如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随手拈来,犹如日记一般,并且大量是为精品,历史上绝无仅有。 眉批:留心周围事物,内容描述有场景感。
(5) 苏轼酷爱陶渊明。这位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与其说在北宋幸运地遇上苏东坡,不如说苏东坡幸运地拥有陶渊明。“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通常被认为至理至境,但真正做到却很难。读到这里,我耳边自然而然又回响起梁老师勉励同学们的一句话:“求而不得,是人生常态,但追求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与靖节先生的家族理想,耕读目的不同,苏轼走出眉山,就是为了“平天下”。乌台诗案写过绝命诗,也没有选择辞官归田。阅读陶公,便成为他排遣贬谪时光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生命的后半期,努力将陶诗唱和一遍。“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他是多么喜爱那个人,每次只取一篇,只读很少一点,担心以后再没有这么好的文字陪伴自己。苏东坡向往的不是陶渊明的生活,而是陶渊明一样的诗意;吟和陶诗已经不再是功课,而是表达人生的盛大和宽阔。相信在历经跌宕之后,他感受到“挺住”和“收获”,那是一种粗粝的甜味,是紧握双拳、满把胀痛的充实感。
(6) 回顾自己和文字相处的时光,某一个人,某一颗心灵,拥有如此深邃悠长的吸引力,追随那个前行的背影,心向往之。“一个人将自己的一生,过成一部色彩斑斓的志书。”我愈发读懂老师的推荐用心,我们虽无法与那个璀璨的坡仙比肩,只能仰望他的才华,却可以同竹杖芒鞋的东坡先生共一轮婵娟,体悟他的心境与践行的笃定。
(7) 正如我喜欢的一句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记住的日子”。是的,能够被记住的,才叫生活。就像苏东坡那些照耀千载,被记住的月光,刻骨铭心。 眉批:段内缺少清晰的层次。
热门作文
年级热门作文